2022年杭州亚运会已全面进入到“浙江时间”、“杭州时间”,在体育创强的基础上,体育现代化成为了浙江省更高层次、更为长远的奋斗目标。7月16日,浙江省体育局召开了“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郑瑶、副局长胡国平就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分别作了详细解读。
“2018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41.3%,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9%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6平方米,首次突破人均2平方米,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跃居全国第二。”郑瑶表示,当前浙江正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开展体育现代化创建正当其时。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省体育局先后调研了11个市50多个县(市、区),各地都认识到借助体育现代化创建加快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影响力。
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已经省评比达标表彰协调小组批准,创建工作三年为一个周期,采取县(市、区)申报,设区市审核,省考核验收和表彰奖励的程序进行,最后报省政府予以命名表彰。
“创建内容包括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健全、体育健身指导科学、场地设施供给充足、体育组织城乡覆盖、赛事活动开展广泛、后备人才建设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提升8项。”胡国平表示,与体育创强只设置考核指标不同,省体育局在体育现代化创建中设置了“硬要求”:即必备指标,包含健康浙江考核体育工作、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达标率、建成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中心)、“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清廉体育建设等5项,如果5项必备指标没有完成,哪怕考核指标分数满分,也无法达标。
据介绍,浙江体育现代化创建虽然以3年为一个周期,但不一定要等到3年才考核验收,只要县(市、区)认为自己以及符合条件并提出考核验收,经专家评估,对申请创建的县(市、区)按评估结果,符合5项必备指标和考核指标得分在90分以上为达到创建标准,即可验收通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体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浙江省体育局要求各地根据数字浙江、数字体育建设的统一部署,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体育领域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明确要求把体育工作主动纳入美丽乡村、一带一路、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未来社区等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中加以推进。
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裘国英表示,西湖区采用现代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管理,利用智慧健身平台详细记录健身人员信息,管理居民健身数据,为今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了科学、准机遇确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系统功能,开发了健身器材损坏在线报修、比赛活动报名等功能,从而实现体育现代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应有内涵。
宁波市北仑区则通过“智慧文体”数字管理平台功能,将35所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纳入其系统,在41个社区(村)开设办卡点,累计发放文体卡1.6万张,年均进出学校健身人员达15万余次,在满足群众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这一诉求的同时,有效破解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安全性难题。
“德清在深入贯彻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基础上,紧抓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大花园机遇,以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为目标,全力打造具有德清特色的县域体育发展模式。”湖州市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海平表示,德清通过以品牌活动、品牌赛事等形式,注重品牌培育,打造群体活动的“德清模式”。此外,德清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体育产业聚集效应、树立体育文化,形成了县域体育的“德清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区域先行的体育现代化创建,浙江省体育局先后制定了全国首个《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并由市场监管局发布实施。
“这两个标准,分别明确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层面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活动赛事、科学健身指导、青少年体育、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指标、工作要求和实现路径。”郑瑶表示,通过“标准化”推动基层体育工作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化、科学化,实现体育现代化创建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郑瑶表示,浙江是教育强省,但孩子们的近视率、小胖墩比例都很高,希望学生时代的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一到两门体育技能,也希望学科竞赛尽可能减少,体育竞赛多增加一些,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质。
对此,胡国平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时间安排学生参加课外运动,社会力量与体育部门将加大对学校体育方面的指导,让更多适合学生健身活动的运动项目进校发展,让运动、健身成为学生的习惯。